石是山水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石分三面,平面,坡面和立面,也就是凹凸阴阳,能变生出万千的造型。古人画石包括勾、皴、擦、染、点、提6个基本步骤。 勾: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勾石的顺序是先左后右,小的石块可由两笔勾成,大的石块可由三笔或三笔以上。
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皴笔要简练,不宜过于密集,否则笔法就显示不出来,墨色也容易呆腻。 在山石的暗部加以皴笔,加强山石的立体感。皴笔又总结出了不少方法,常用技法:解索皴、豆瓣皴、斧劈皴、米点皴、披麻皴和雨点皴等。
常用皴法 皴法是为了表现山石的肌理而创造出来的。学习多种皴法可使初学者掌握表现山石的基本方法,为写生与创作打下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师造化”,创造新的表现方法。本节主要介绍披麻皴、解索皴、折带皴、荷叶皴、卷云皴、牛毛皴、米点皴、豆瓣皴、雨点皴、刮铁皴、钉头皴、斧劈皴等常见的皴法。 披麻皴,用繁复的线条,弧形角度积迭起来,笔势上轻下重,表现出明暗,不可刻板,不可紊乱,皴擦并用,可使骨肉勻整,刚柔相挤,適表现江南山水,见图,
折带皴:用笔多以侧锋取势,横平的线条,转折处用力,线条转笔锋不转是折带皴的特点,宜用干笔,使转折处有坚削的山石感,表现山锋或平坡石骨寒瘦的气氛,元倪瓒精此法,见图
斧劈皴,传统山水表现雄伟山势常用皴法,要求深厚墨气和雄壮笔力,表 达山石磅礴气势,适合表现北方山石,宋马远精此法。
米点皴,宋米芾以此法作雨景山水,故称米点皴,以浓淡干湿的平点,表达雨中山岳迷濛状态,关健在于笔墨交融,待墨点干透,以清水刷湿,至半干湿时再以淡墨阔笔抹染,分清浓淡层次,使点与点间融合统一。
云头皴,勾轮廓线时就以圆浑 笔触如云头上升,随势皴筆,细密流利,舒卷如雲。
乱柴皴,中锋逆锋行筆,自上而下,墨气淋漓,笔形虽乱,但不离山形脉络。
泼墨皴,意在笔先,审慎下笔,阔锋横卷,使笔轻重转折与墨的浓淡干湿相融合,要与纸的性能相配合。
马牙皴,以纵横线条积迭而成,多用干墨,表现山岳崖壁耸拨宏伟气势。
掌握传统山石皴法,活学活用,实际运用中会创造新的皴法,如傅抱石的抱石皴,黄秋园的秋园皴等。
擦:是用干枯的笔肚,依据山石的阴阳起伏稍加轻擦,是皴的补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体感和立体感。一般先皴后擦,也可以边皴边擦。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依据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显出立体感,调节石与石之间的空间感。在皴擦间用淡墨渲染暗部,要多蘸水。
待墨色半干时,调赭石与曙红,染亮部;调花青、三绿和淡墨染暗部。
用焦墨加点苔和苔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