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分三面,勾皴擦染点五步现立体;斧劈皴显湖石玲珑,枯笔飞白衬树石虚实,墨色浓淡间激流拍岸——古法绘石,笔尖凝练的是千年自然的筋骨与气韵。"
01石头的基础画法
❒ 起手式
古画谱中提到的“石分三面”原则,是绘画石头时的关键指导思想。它强调不仅要描绘出石头的正面,更要表现出其凹深凸浅、阴阳向背的立体感和质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遵循勾、皴、擦、染、点的顺序进行绘画。
在起手式阶段,首要步骤是勾,即勾勒出石头的主要凸出部分,为后续的绘画打下基础。起手式强调“石分三面”的原则,依序进行勾、皴、擦、染、点五步骤,展现石头的立体感及质感。
皴法:在勾勒过程中,每勾勒出一笔,便紧接着运用皴法描绘几笔。之后,继续勾画出石头的其他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态。这一过程需要做到勾皴结合,相互呼应。在勾勒时,需特别留意避免将某一部分完全围圈起来,因为这样会导致与其他部分的割裂,影响整体感。同时,加入皴笔时要勾勒出漏孔,以便理顺皴笔的方向并统一石纹的走向。
擦法:在勾勒与皴法的过程中,侧锋的运用不可或缺,它帮助我们擦出石纹及其与石的阴暗面,为画面增添层次与细节。
染法:在勾勒与皴法完成后,墨色干透之际,我们运用淡墨来渲染石头的阴阳面,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层次与立体感。
点法:在渲染完成后,需等待墨色充分干透。此后,从整体视角出发,进行适当的烘染,旨在营造出既和谐统一又层次清晰的画面效果。
❒ 水成岩与火成岩的画法
在描绘石头时,形状既不宜过于方正,也不应完全圆润,而是要呈现出一种既圆润又方正的美感。表现石头的坚硬和厚重,使用坚实有力的笔触。这样,石头的纹理应该清晰而不失自然,既不过于杂乱也无须过于规整。运用笔触时,需坚实有力,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与厚重。
02园林湖石画法
❒ 园林湖石的绘画技巧
在描绘园林湖石时,灵活运用斧劈皴、骷髅皴等法描绘湖石,展现其自然而不失艺术美的形态。没有固定的皴法,而是需要根据所描绘的石块对象来灵活选择和确定。这样,才能确保所画的湖石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富有艺术美感。
要描绘出坚硬如石的质感,不仅需要线条流畅有力,还要灵活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以及疏密程度的变化。
在造型上,骷髅皴需展现出玲珑剔透的特质,石面上遍布着因长期水蚀而形成的空洞。这些空洞深浅不一,洞中还藏着更小的洞,形成了大洞套小洞的复杂地貌。
在绘制过程中,首先勾勒出物体的轮廓,接着运用不同深浅的墨色,皴擦出物体的阴阳面结构,从而塑造出丰富的立体感。
在勾勒出轮廓和基本面后,使用淡墨描绘出如荷叶般的石纹,再通过厾出块面的方式进一步塑造立体感。需要注意的是,在石纹边缘留出适当的空隙,以突显其隆起的效果,避免整体画面模糊不清。最后,在面上点缀出疏密有致、大小不一的圆孔,待墨色干透后略施渲染,从而更生动地展现立体效果。
在绘画过程中,笔锋稍偏,着重运用笔尖,将力量集中在毫末之间。皴擦时,充分发挥笔根的变换功能,从而产生苍润的质感。
03特殊岩石画法
❒ 蛮石画法
要描绘出蛮石的厚重与生动,其结构需清晰且稳定,这符合大写意花鸟画的审美要求。在创作时,可以借鉴吴昌硕、潘天寿以及朱屺瞻等大师的画法,借鉴他们的技巧,保持画面的清晰与稳定。
❒ 松化石与柏化石的画法
松化石,那是由古松在地下历经漫长岁月沉积而成的化石,其独特的形态与质感,往往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表现化石的沧桑与层次,借古树干皴法凸显历史感。绘制时需注重其沧桑感与层次感的表达。
柏化石,描绘时,同样需注重其沧桑感和层次感的表达,可以参考柏树干皴法的技巧来进行创作。
❒ 昆石画法
昆石,被誉为昆山石,得名于其产地昆山玉峰山。在历史长河中,它与灵璧石、英石、太湖石齐名,稳坐中国四大名石之列。其形态玲珑可爱,既适合制作山石盆景,又可作供石欣赏。天然纹理细腻需着重表现,增强其层次感。
❒ 石钟乳与石笋画法
石灰岩溶洞中上方垂下的钟乳石,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在描绘时,应追求笔法的简洁与生动,通过线条表现其形态,特别是石笋的高低参差和石钟乳的钟乳石的美感。
04湖石配景物的画法
❒ 湖岸石壁画法
在描绘湖石配景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画法,通过勾勒湖岸和石壁细节,传达湖石周围景物的质感与层次。其中,湖岸石壁的画法尤为关键,它涉及到如何表现湖岸的轮廓和石壁的质感。
❒ 树实石虚等画法
干笔中墨与淡花青的结合,突出石头与树木的互相呼应,增加画面层次。在描绘时,运用干笔中墨飞白的手法勾勒出枝干的形态,再以渴墨点缀枝上的苔藓。待干透后,用淡花青墨为树后的石头增添色彩。
❒ 激流、土石坡岸画法
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动静结合表现激流冲击石岸的动态美,强化前景立体感与背景神秘感。通过湿润的笔触和浓淡相宜的墨色,描绘出激流冲击石头的生动场景。
前景的土石坡岸需用重墨实笔来突出其立体感,而背景则以苔点的方式表现杂树野草的繁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