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历史源流 ▏山水绘画中的山石

[复制链接]
11 0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群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

dbb44aed2e738bd41a92d0865f5094dc267ff938.jpg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山石在中国画中出现是在魏晋时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群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这时的山石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技法简单,山石只勾勒大形,没有任何皱法。


2cf5e0fe9925bc3123f53c9e5e039ebbca137075.jpg 隋 展子虔《游春图》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画科。这时的山石已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形象,在技法上仍然不够成熟,山石空勾无皱,略显单薄,我们从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中能体会到这种艺术特点。


ac6eddc451da81cb4b1ee7ae51bac31c0824313a.jpg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与此同时,出现了在人物画中作为烘托画面气氛的配石。唐末孙位在其《高逸图》中就将玲珑剔透的山石置于画面之中,使得画面既有具体环境,又有山石带来的情趣,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逸的艺术境界。


a8ec8a13632762d0aca92ea35f371bf0503dc679.jpg 唐末 孙位《高逸图》(局部)

五代时期,山水画家不断深人自然写生,体悟真山真水之意境,使得山水画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风格及以荆浩、关全为代表的北派风格。这一时期山石技法逐渐完备,摆脱了以前空勾无皱的简单技法,出现了以勾、皱、擦、点、染为程式的艺术技法。尤其是皱法,画家在观察体验自然山石之后,根据山石纹理结构,创作出了以点、线为主要特征的皴法。


8c1001e93901213faccb46b64d3b25db2d2e95c1.jpg 五代 巨然《秋山问道图》

0e2442a7d933c895b149d45d2fc860fa830200c2.jpg 五代 关仝《关山行旅图》

南派风格山水以董源的披麻皱、巨然的大披麻皱为代表,北派山水以荆浩的皱法和关全的皱法为代表。皱法的出现使山石体积、质感、结构等方面更加完备成熟。


b999a9014c086e06816165e703d468fe08d1cbb3.jpg 五代 董源《潇湘图》

不同的山石皱法决定了不同的山石质感,或柔淡甜美,或刚劲挺拔。南派风格大都倾向于秀润、温泽、清淡、静谧;北派则以气势雄健,宏伟劲拔见长。此时花鸟画中的配石也开始大量出现,并在画面中具有重要位置,像五代徐熙的《雪竹图》、黄居案的《山鹤棘雀图》、《竹石锦鸠图》中的配石不仅结构清晰严谨、技法成熟,而且位置重要。


fc1f4134970a304e5273b8892e13b48cc8175c51.jpg 五代 徐熙《雪竹图》

e7cd7b899e510fb3910276ffd8efdb9fd0430ca0.jpg 五代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34fae6cd7b899e51986e3832467bca39c9950d1d.jpg 五代 黄居寀《竹石锦鸡图》

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得更加成熟,山石技法趋于完备。山水画皱法主要沿袭了北派特点,尤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李成、范宽多用雨点皱、豆瓣皱,郭熙多用卷云皱。南宋时期以李唐、马远、夏圭为代表,李唐创造了刮铁皱、大斧劈皱。至此,山水画皱法从以点、线发展到面的全面结合,标志着山石皱法基本完备。南派山水皱法则有米带、米友仁父子创出米点皱,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


4afbfbedab64034f47176d6ca61f6a3b08551de3.jpg 北宋 李成《晴峦萧寺图》(局部)

4610b912c8fcc3cea12cb2159599c582d53f2009.jpg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4b90f603738da977b192d50cb68deb138718e3ba.jpg 北宋 郭熙《早春图》

d62a6059252dd42a927ab12203e748bfc8eab82a.jpg 南宋 马远《踏歌图》

5fdf8db1cb134954b19c0dbd53928152d3094a4b.jpg 南宋 米友仁 《云山墨戏图》

两宋时期山石在人物画、花鸟画中作为景物环境的配石也在大量使用。这些画面中的配石或纤细峭拔,或玲珑剔透,或苍茫浑然,且精细人微,刻画深人,为整个画面的意境创造和笔墨发挥增加了精彩之笔。


95eef01f3a292df569197761b1ed4f6a36a873d6.jpg 北宋 赵佶 《祥龙石图》(局部)

9f2f070828381f30ac4d1215b1dd5f026f06f018.jpg 宋 李迪 《枫鹰雏鸡图》(局部)

9358d109b3de9c82338d67ed6b5d93001bd843ca.jpg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较之前代山水画更加完善,为山石技法带来新的生机。元代由于文人画的成熟,强调线的韵味和笔墨功力,山石皱法在用线方面较之以前有所变化,最早提倡以线造型的是赵孟類,他崇尚“古意”,也就是北宋前以线条为主的画法:画家更加注重线条本身的美感,并且重视绘画中的书法用笔,以书人画,开创了元代以后的重要画风。他们在使用线条造型时特别注重线的节奏、韵律,使以线条为主要造型的皱法更加丰富完备,我们可从他的《水村图》中体会到线条的魅力。


b17eca8065380cd7f5e865aaa198be3e5b8281ed.jpg 元 赵孟《水村图》(局部)

赵孟類之后,山水画则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为代表,他们将山石的技法又作了重要的补充。如王蒙在披麻皱的基础上创造了解索皱、牛毛皱,倪瓒在披麻皱的基础上创造了折带皱等等。元代花鸟画中的配石,仍然延续着两宋时期的风格,这些山石继续在画面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6f061d950a7b0208d60c6f069f02e1d9552cc872.jpg 元 赵孟《古木竹石图》

4ec2d5628535e5dd79a74a188b1db4e5cc1b6250.jpg 元 王渊《山桃锦雉图》

9e3df8dcd100baa13588dcd34cccaa18c9fc2e1c.jpg 元 王蒙《素庵图》(局部)

267f9e2f07082838922b992fb145ba0b4d08f1c9.jpg 元 倪瓒《容膝斋图》

c995d143ad4bd113d2c0b9bda474b7054afb0511.jpg 元 边鲁《起居平安图》

明清两代山石在技法上没有太多突破,但有几位,山水画大家值得我们关注,如: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初四僧渐江、鬓残、八大山人、石涛等。他们的山石技法从传统和自然中走来,又都有各自特点。如八大山人善用简笔表现山石,石涛善用拖泥带水皴,用笔泼辣恣肆,变化无穷,显得苍老古朴,节奏韵律十分强烈,具有明显的创新精神。


4a36acaf2edda3cc8b5aea4f06352a0b203f920d.jpg 明 沈周《庐山高》(局部)

除此之外,清初龚贤将山石用积墨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画、花鸟画中的配石仍然大量使用,给画面带来更多意趣。清代郑板桥在其所画兰竹中儿乎每件作品都有配石存在,可见他非常重视山石在画面中的作用。


55e736d12f2eb9388c43193bd6be963fe4dd6f36.jpg 清 龚贤《山水图卷》(局部)

近代花鸟画大家任伯年将水墨与色彩相结合,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新风貌。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使用配石以增加画面效果。吴昌硕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置一猫耳石,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眷恋之情。


在现代,黄宾虹使山石技法出现了现代转型,是传统技法的集大成者。他更加重视笔墨的韵味,山石笔法更加娴熟,墨法更加灵动。傅抱石根据多年写生经验开创了“抱石皱”。陈少梅、李可染等山水画家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推进了山石技法的多样性。这一时期花鸟画中配石继续大量使用。很多花鸟画家都非常重视配石在画面中的艺术效果和情趣。


83025aafa40f4bfb8ed2f30e11936bfaf636184b.jpg 清 髡残《山水册页》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