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中国山水画中的树法表现

[复制链接]
14 0
林木,实乃天地生生不息之气的具象,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造型语言。

b7fd5266d0160924e752c351e1a23cf0e7cd34b7.jpg

自然界的树的种类多种多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生长的树,它的外在形态又有所不同,那么,在山水画中对林木的客观物象的绘画表现需要注意哪些呢?


f3d3572c11dfa9ec1976383e5075fe09908fc1ea.jpg 郭熙《早春图》局部图 绢本设色

树木是要坚挺地站立着的,即使奇岷欹侧的岩间丛树也必定盘根错节,显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三五簇聚的树木布置停匀了,几乎成就了构图的一半,古人将它比喻为“若作文者先立间架”、“间架既立,润色何难”,确是有道理的。所以描绘树木的线条尤须沉稳有韧性,尤须明确不含糊。当然画树的线条也须有枯湿浓淡的变化,但它必须保持在一定的度上,不能反差太大,否则就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尤其当树木处在山石的包围之间,其线条的完整性,墨色枯湿浓淡变化的恰到好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画主要是靠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在山水画里,表现山石的线条往往由于反复点染而相对显得含混起来、画面的骨架看上去就要依赖树木去支撑。


d53f8794a4c27d1e536e13f13070a464dcc438ed.jpg 实景

树木的技法表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若似棉絮一团的山石,再坚挺的树木也是支撑不起来的。山石本身必须有明确可靠的线条来架构,只是由于在深入加工的过程中,山石线条的明确性和份量感渐渐让位给了树木,所以树木线条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树木的体积感、质量感一般不需反复皱染,单靠沉稳韧练的线条就能获得。其中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线条枯湿浓淡的变化要与树木的造型相吻合,根据一般规律,主干及分杈后的支干用双勾描绘,可用枯淡之笔,而小枝实写,用墨宜深于主干。


第二,单株树木的造型,上部分权在整树高度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而主干保持基本挺直的树木就会显得挺拔修长,有舒展之气;若上部分杈处不到整树高度的三分之一,而主干又大幅度弯曲的,则会显得奇崛抑或妖媚;更有在主干下部甚至靠近树根处即有分权的情况,一般会是经年残缺后又发新枝益显生命力的老树,苍皮老干,偏强而美丽。这些都是需要有高质量的线条来配合完成的。


第三,数株树木组合为丛树,既要有高低、疏密的变化,俯仰顾盼的照应,还要有不同的树种的穿插、夹叶的间隔来调节由成片同一树种形成的严实空间。在整个画面内也会起到蓄势待发、铺垫支撑或保持平衡的作用。


曾有人质疑中国山水画描绘的树木像是偏平的只生左右旁枝的标本,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性,其实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审美习惯使然,传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倾向于完整、平实、可靠地审视他所关注的对象,同样地也希望他所审视的对象具有完整、平实、可靠的属性,这就使树木的画法以主干完整的居多,也只有主干完整的树木才能在画幅内起到支撑间架的作用。二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在视觉上造成的错觉,特别是生长了千百年,干粗数,围的老树,其支干、小枝、树叶与主干的大小比例相距甚远,使它难以掩盖主干的整体性,尤其在逆光的条件下,即使前面遮挡的支干、树叶再多,主干也会显得是很完整的。


正因有较为完整的树木造型和较为沉稳、完整的线条去画树,才保证了树木在山水画中发挥它所应发挥的作用,除了上面所说的在画面上起蓄势、支撑、平衡三大作用外,树木的品种和老嫩,还与画幅的题材和情调有关。如画庭院,或缀有仕女的环境,树木以梧桐、竹子、杨柳且稍显柔嫩的为宜,如配罗汉、高士、深山则以松、柏、槐等大树、老树为宜;树叶的新发、繁密、凋零还与山水画的季候相关;树木画好了,更能衬托出山石的秀美和滋润。


d043ad4bd11373f0c0082eeb8baa42f1fbed0439.jpg 南宋 马远(传) 松月图 轴 绢本设色

具有象征意义的“树”

树木有人格化的象征意义,所谓“画树如人”;所谓“松如端人正士厖凛凛难犯”,所谓“如君子之德,周而不比”等等,都是通过画树尤其画松来寄寓一种崇高、正直、堂皇、磊落的襟怀。也由于这个原因,使中国山水画里的松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单画几棵松树就独立成画的范例不胜枚举。


总之,山水画里画树是相当重要的一大课题,不同树种的选择、搭配、间隔和不同的画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我们将从传统绘画中遵选出不同的作品逐步深人地一一予以剖析,以期对传统获得更多、更深的理解。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