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建筑装饰

黄宾虹作画的方法与步骤详解

[复制链接]
19 0

黄宾虹作画,其法可概括为三个步骤,即勾勒、上墨与补笔。


第一步是勾勒

以墨线精细描绘山川的轮廓。在画石时,他常采用一勾一勒的方法,这不仅勾勒出岩石或山岗的形状,更体现了山的大势。勾勒时,他注重笔法的中锋运用,强调收笔的回转,使线条既圆稳又沉着。他追求的用笔如“屋漏痕”,意在强调落笔时的力度与厚重感。同时,他还要求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以体现其构思的严谨性。


第二步是上墨

旨在将勾勒的山川形态进一步明确。黄宾虹运用淡墨为主,辅以浓墨,根据石块、山形的大小以及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进行细致的渲染。他强调全局观念,在上墨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整体画面的把控,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同时,他还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淡墨,如干淡墨用于近山,湿淡墨则用于远山,以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


第三步是补笔

旨在完善勾勒和上墨后的画面。黄宾虹在勾勒和上墨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地方不够完善或产生“肉多骨少”的情况,这时他就会运用补笔来弥补这些不足。通过补笔,他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充分展现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匠心。
540b627383eb6ae6bf4d3cf738dbaa16.png
第二步:运用点墨或点色,通过墨破色与色破墨的技巧,以及泼墨(彩)铺水和焦墨宿墨的层次处理,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点墨或点色的运用:黄宾虹曾题画云:“细而不纤,粗而不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百遍而成。”这揭示了他在点墨或点色时的独特方法和追求。


在补笔之后,黄宾虹会细心观察全局画面,心中有了明确的构思后,再着手进行点墨或点色的工作。他的山水画中的“点”往往成为点睛之笔,使得画面分外爽朗且韵味无穷。黄宾虹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点法,如圆点、扁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等,使它们在画面中交错使用,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此外,黄宾虹还运用“以点作皴”的技巧,在原有的墨线皴擦基础上,通过顺笔势加点的方式,既加强了皴擦的效果,又为画面增添了生气。这种技巧在他晚年时才得以领悟和应用。


关于黄宾虹画中的墨点,有人曾误解他点得太黑或认为这是由于晚年目疾所致。然而,事实上,他的浓墨用笔正是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之一。即使在他八十九岁患白内障后,经过手术恢复视力后,他仍然坚持用墨浓黑、点染厚重。


在设色方面,黄宾虹采用“点色”的方法将彩色以点的形式点缀在画面上。他强调点的虚实和灵动性,追求“点宜虚不宜实”的效果。同时,他还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点法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气势。通过这些巧妙的运用和构思,黄宾虹成功地表现了山川的特色和韵味。
f75afa24115eb3b974fa3ffc0737cb09.png


墨破色与色破墨的运用

在创作中,恰当运用墨破色与色破墨的技巧至关重要。这种技巧不仅要求技术精湛,更需要运用得当。黄宾虹曾指出:“墨点冲破彩色,给人以温和之感;而彩色渗破墨色,则显得更为浓烈。”这一理解对于如何运用这两种技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描绘郁郁葱葱的山头时,适宜采用墨破色的方法;而对于阳光普照下的松树,则更适合用色破墨来表现。有时,黄宾虹还会巧妙地将这两种技巧结合使用,使得画面层次丰富,难以分辨何处是墨破色,何处是色破墨,达到了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泼墨(彩)铺水的技巧

泼墨(彩)铺水是绘画中一种重要的技巧,它通过巧妙运用干湿、浓淡、远近、虚实等对立统一的元素,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技巧就像是在小娃娃的脸上轻轻披上一层薄纱,既隐约可见其眉目口鼻,又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黄宾虹善于运用这种技巧来加强画面的整体感,使得山川、云烟、江南山水等元素在画面中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生动的整体效果。


焦墨与宿墨的运用

在绘画中,焦墨与宿墨的运用对于强化画面的骨骼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焦墨的特点是笔渴而浓,通过巧妙运用这种技巧,可以获得“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妙境。然而,如果运用不当,画面可能会出现“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的问题。因此,在运用焦墨与宿墨时,需要细心把握干与润的平衡,以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
7e0f5abe91968eb579eb49e64630b01b.png


第三步:铺水与宿墨的运用。

铺水:铺水在绘画中主要用于接气,营造氛围。与泼墨不同,铺水更注重轻柔与透明,如同在娃娃脸上轻披薄纱,增添层次感。


宿墨提神:宿墨,即预先磨好的墨汁,介于湿与干之间,近似粘液状。运用时需谨慎,用以点睛之笔,使画面焕发精神。其用量与位置视情况而定,既可“浓宿”如漆,也可“淡宿”似“淡墨”。有时,二者可混用,甚至当作色彩使用,增加醒目效果。黄宾虹常以宿墨点染烟雾,再铺上水化开,效果奇佳。他强调,使用宿墨需胸中有寂静高洁之观,以幽淡天真出之。此外,还有渍墨、饱墨、水破墨、亮墨等技巧,为画面增添丰富变化。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笔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代表着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更彰显了其艺术风格。中国画注重笔与墨的交融,以笔为筋骨,墨为精神,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塑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不同的笔墨风格,往往成为各绘画流派鲜明的标志。纵观唐宋至元的山水画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山水画风格的变革,其核心都在于笔墨的创新与发展。黄宾虹,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自然也不例外。他不仅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笔墨特色,还就笔法、墨法提出了诸多富有创意的理论见解,其中“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更是其笔墨理论的精髓。
54626a8c289f3de504f11d453467a48a.png
黄宾虹的五种笔法,即“平、留、圆、重、变”,体现了他在绘画中的独特见解。首先是“平”,强调运笔的平稳与力度的均匀,追求气韵的贯通而无跳跃之感。黄宾虹推崇用笔如锥画沙,要求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容许有柔弱之处。其次,“圆”则指线条的圆浑沉厚与富有弹性,避免树无寸直,石用圆笔画法。宾翁将书法用笔的圆转技巧融入绘画,使得画笔勾勒如同字横直,起笔收笔均需回转,如“折钗股”般连绵盘旋。再者,“留”强调用笔的控制力,要求收得住,如“屋漏痕”般积点成线,不疾不徐,上下映带,起止无痕。此外,“重”则追求笔力的厚重与透纸背的力量感,仿佛“高山坠石”,沙沙有声,入木三分。最后,“变”是在前四种笔法基础上的综合变化与相互混用,旨在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超越古法的创新精神。
1aea92a9f5d3fd0757140b8f197a2c36.png
在墨法上,黄宾虹精心总结了七种方法,包括浓、淡、破、积、泼、焦、宿。其中,浓墨法以墨色深重为主,常用于描绘物象的阴暗面和近景,要求既浓又滋润,用笔迅速而不拖沓。淡墨法则以墨色浅淡见长,适宜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和远景,需注意避免软弱无神,力求明净无渣。破墨法则是一种特殊技巧,通过不同水量和墨色的重叠,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常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运用,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达到预期效果。
7f0b7f85588ebb9b2ce7ed087fd70b90.png
四是积墨法。积墨法,一种通过由淡至浓、反复交错、层层叠加的方式,来丰富画面墨色的层次。其关键在于,每一遍墨色干透后,再行第二遍,以确保画面层次清晰、气息连贯。在运用积墨法时,行笔需灵活多变,无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要使笔线参差错落、聚散得宜,避免呆板堆叠。同时,要注意初次与后续墨色之间的微妙差异,既要浑然一体,又要能明显看出笔痕。积墨法运用得当,墨色会始终保持光泽,色彩愈加丰富;若出现灰色死墨,则表明运用不当。黄宾虹尤其擅长运用积墨法,其作品因此浑厚华滋、特色鲜明。


五是泼墨法。泼墨法是指大量墨水、大面积、大笔头的绘制方式。它使得画面墨色充足、水色交融,既具自然感又充满力度。但泼墨法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往往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直接将墨水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化的墨迹进行适当点画;二是用笔蘸墨泼洒,这种方式更便于控制。


六是焦墨法。焦墨法以枯干滞涩的笔触凝重表现力极强。其关键在于笔根仍需保持一定水分,通过运笔挤压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既焦又润的效果。运用焦墨法需速度缓慢、力度老辣苍茫。但要注意适量使用,与湿笔相互映衬才能更好地展现焦墨的意韵和画作的特色。


七是宿墨法。宿墨法是指使用隔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呈现出的一种独特韵味。由于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和空灵简淡的美感因此常被用于最后一道墨色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运用宿墨要求较高的笔墨功夫以避免枯硬污浊影响画面效果。黄宾虹善于运用宿墨在画面浓墨处点染以增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采焕发。
5d8dfcbee51fda3c1136e8c3ad4d94bd.png
黄宾虹在运用七种墨法时,主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取舍。他认为,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则难以成画。宾翁是“五笔七墨”法的运用高手,尤其在晚年,他结合大篆笔法,展现出沉厚凝重、刚健劲遒的画风。他灵活交替运用各种墨法,尤重破墨、焦墨、积墨,同时融入水法、渍墨等技法,使得画面重重密密、层层深厚,却又杂而不乱。清与厚、黑与亮、秀润与华滋在这浑沌与分明的交织中自然天成,神采焕然。他的画作不仅笔力遒劲、力透纸背,更在笔苍墨润、圆浑厚重中展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b4c7891ab2e0945f71adfdc70337e770.png
王伯敏曾深切回忆他的恩师黄宾虹的绘画过程:“黄宾虹作画,首先勾勒轮廓,随后以干笔轻擦,这一擦法兼具皴擦之功。皴擦之后,他灵活运用泼墨或宿墨点染,手法多变。黄宾虹在80岁之后的画风转变,主要体现在浓墨破淡墨的运用上。他在浓墨破淡墨的基础上,再施以宿墨,待宿墨稍干后,又在其上干擦,并辅以宿墨点,形成所谓的‘层层积染’。这种积染之法,不仅保持了墨色中的笔触,更使画面层次分明,其难度之高,可谓登峰造极。”


事实上,“五笔七墨”法并非黄宾虹的独创,前人亦有运用。然而,正是他首次将这一技法系统化,并在实践中发挥至极致,从而形成了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独特画风。他的“五笔七墨”法不仅为中国画的笔墨境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更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图文热点

更多

社区学堂

更多

客服中心

400-800-8888 周一至周日 8:30-20:30 仅收市话费

关注我们

  • 手机客户端
  • 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